城市治理新技术助力疫情防控
对人口流动情况进行“大数据画像”,为各地政府部门做好疫情防控、复工复产提供了决策支撑;掏出手机出示“健康码”,没有复杂的操作从而节省了大量社会成本;不少政府“窗口”虽然停了,但大量政务服务搬上了网,“网上办、掌上办”的非接触式办理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……
以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,为疫情防控下的城市治理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以社区疫情防控为例,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基层单位,防控任务繁重,各地对基层社区及小区人员管理极为重视,实行社区封闭式管理,这其中以社区出入口管理最为看重,社区物业及街道人员都在出口进行重点把控,守护好社区出入口第一道防线。出入口控制系统在社区防范中主要发挥重要作用。在社区建设出入口控制系统,实名登记社区内所有住户、房屋、车辆等基础信息,采用RFID、指纹、人脸识别等技术,为社区所有住户办理实名门禁卡,实现了出入人员刷卡数据、人脸数据、出入影像、出入活动轨迹等信息的动态采集,通过数据研判、核实,做到人、房基本数据的底数清、情况明,实现了实有人口、房屋数据、人员活动情况的动态采集和动态管理。
以城市公共场所车站、机场为例,基于人体测温的安检系统实现了无感筛查模式。通过非接触方式检测人体温度,可以简捷、安全、直观、准确的查找、判断人员是否存在体温异常现象,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防止发热人员流动。该模式主要用于对人流量较大的单个站点或出入口,快速布设测温安检门,安检门本地LCD屏可显示当前通过人员温度数值,超过设定阈值可联动安检门本地声光报警。连接网络,通过计算机上的报警管理软件可实时查看当前通过人员热力图,做到实时监测和实时报警。
疫情面前,城市治理短板和不足
但由于各地建设水平不一,有些地方的抗疫不尽人意,其解决城市突发问题的效能远低于预期。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应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城市治理建设的短板和不足,抓紧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,及时调整战略思路,助力健全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。
在疫情监测方面,尽管有自主上报个人健康情况或举报疫情线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,也有辅以巡察和测温的无人机,但为了确保全覆盖,各地还是普遍采用"线上+线下"网格化排查的模式。由于智能化手段还未能全面普及,一些地方只能采取人工采集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排查,这看似滴水不漏,却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,效率不高又层层加码,给基层工作人员增加负担,甚至可能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温床。
在疫情追踪方面,目前并非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采用实名制,一些城市公共视频监控依然存在盲区且视频分析算力不足,跨地区、跨层级、跨部门之间的数据还不能完全无缝对接,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。因此,很多城市都只能采取较为有限的大数据分析手段,例如"同行程查询""基于手机信令的位置轨迹查询"等。这些手段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,但只能供市民自助查询或提供较为粗糙的移动轨迹,信息在时空上难以快速叠加,从而无法实现主动式的精准追踪。
一直以来,城市治理面临多层次、多维度的"城市病"问题,这场突发疫情更是如此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现。数字化城市治理一直被认为是医治"城市病"的一剂良药,但由于初期缺乏顶层设计,很多城市不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统筹规划,导致"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"的现象普遍存在,数据"聚而不通、通而不用"的情况比比皆是。目前的数字化城市治理建设在公共交通、公共安全、公共服务等垂直领域都有长足发展,但在总体规划中往往不能达成跨领域、跨系统之间接口和标准的统一,在维持城市常规运行时尚可,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就难免出现混乱。